源於自然,匠心獨運。日本園林充分利用造園者的想像,從自然中獲得靈感,創造出一個對立統一的景觀。注重選材的樸素、自然,以體現材料本身的紋理、質感為美。造園者把粗獷樸實的石料和木材,竹、藤砂、苔蘚等植被以自然界的法則加以精心佈置,使自然之美濃縮於一石一木之間,使人仿佛置身於一種簡樸、謙虛的至美境界。
講究寫意,意味深長。日本園林常以寫意象徵手法表現自然,構圖簡潔、意蘊豐富。其典型表現便是多見於小巧、靜謐、深邃的禪宗寺院的“枯山水”園林。在其特有的環境氣氛中,細細耙制的白砂石鋪地、疊放有緻的幾尊石組,便能表現大江大海、島嶼、山川;不用滴水卻能表現恣意汪洋,不築一山卻能體現高山峻嶺,懸崖峭壁。它同音樂、繪畫、文學一樣,可表達深沉的哲理,體現出大自然的風貌特徵和含蓄雋永的審美情趣。
追求細節,構築完美。對於細節的刻畫是日本園林中的點睛之筆,對微小的東西如一根枝條,一塊石頭所作出的感性表現,顯得極其關心並看得非常重要,這些在飛石、石燈籠、門、洗手缽等的細節處理上都有充分的體現。
清幽恬靜,凝練素雅。日本的自然山水園,具有清幽恬靜,凝練素雅的整體風格,尤其是日本的“茶庭”,“飛石以步幅而點,茶室據荒原野處。松風笑看落葉無數,茶客有無道緣未知。蹲踞以洗心,守關以坐忘。禪茶同趣,天人合一。”小巧精緻,清雅素潔;不用花卉點綴,不用濃豔色彩,一概運用統一的綠色系。為了體現茶道中所講究的“和、寂、清、靜”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學中所追求的“佗”美和“寂”美,在相當有限的空間內,表現出深山幽谷之境,給人以寂靜空靈之感。空間上,對園內的植物進行複雜多樣的修整,使植物自然生動,枝葉舒展,體現出天然本性。
談佛論法,體現禪意。宗教在日本一直處於重要地位,而寺院、神社則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徵物。日本園林的造園思想受到極其濃厚的宗教思想的影響,追求一種遠離塵世,超凡脫俗的境界。特別是後期的枯山水,竭盡其簡潔,竭盡其純潔,無樹無花,隻用幾尊石組,一塊白砂,凝纏成一方淨土。
“ 枯山水”一般面積不大,很少有超過1000平米的,所以大都叫“庭園”,而不是“園林”。惟其小,便於精雕細琢,將每一細節做到極緻。在一些人眼裏,把它看作是放大版的盆景,似乎也不為過。江戶時期以來,一些頗具禪學的人士在自家宅邸的小院落裏也紛紛營造“枯山水”,通常隻有幾平方米到二、三十平方米大。
如今,“枯山水”早已經不囿於禪寺,它邁向了更廣闊的天地。在日本,一般的公園時常能夠見到,還被推廣到學校、企業、機關、劇場、展覽館、圖書館等場所。可見,這種審美情趣已經浸透到日本人的骨髓裏邊,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種符號,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。
枯山水,顧名思義,庭園內不用水,表現的山水是乾枯的。它以各種形態的天然塊石代表山岩、島嶼,地上鋪設白砂(一種從河灘中采來的石英砂),砂面上耙出水波紋的圖形,以象徵江河湖海。通過塊石的排列組合,白砂的鋪襯,形成山峰、島嶼、澗穀、溪流、湖海、瀑布等多種山水景觀。園中有時也點綴一些常綠的樹木和灌木花卉,或苔蘚、微蕨等,或者根本沒有花木。在枯山水中,庭園中所用的石頭不同於中國的湖石,它不求瘦、皺、漏、透,而求氣勢渾厚;理石方法也不是疊掇,而是利用石頭本身的特點,單獨或成組地點布。象徵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線,猶如萬重波瀾,石塊根部的砂石耙成環形,似驚濤拍岸。花木疏簡而矮小,精心控制樹形而又盡力保持它們的自然形態,以求與整個枯山水的風格相協調一緻。這種以凝思自然景觀為主的審美方式,典型地表現了禪宗的美學思想,同時也反映了日本特有的民族審美意向。